和平五百勇士血战上海滩

作者: 来源:县党史办 发布时间:2023-04-06 浏览次数:- 【字体:

  在1932年1月28日打响、持续到3月3日的淞沪抗战中,有一支劲旅:国民革命军19路军60师第119旅第357团。357团团长叫黄汉廷,是和平县人,在这个团里,有数百位和平籍的新兵。他们与上海守军一起,浴血战斗一个多月,打死打伤日本侵略军1万多人,迫敌三易统帅,数次增兵,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。此役,357团被记大功一次,授宝鼎勋章一枚。

守土有责,义无反顾:五百和平勇士赴沪

  1930年,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扩编,和平籍时任某师参谋的黄汉廷,奉命返回和平招兵。黄汉廷的招兵站设在江西龙南。在和平发动串连后,新兵往龙南报到。招足一个团后,先在赣州训练,后调苏州等地驻防。
黄汉廷的招兵,持续到1931年四五月间。在这段时间里,和平人黄德俊和几个同村青年去赶岑江墟,看到街头贴着第十九路军的招兵告示,念着上面的激奋人心的词句,黄德俊当即和他们一同投军。当时,黄德俊想的是除了报效祖国,杀敌御寇,同时还在部队里起码可以吃饱饭,不必像在家乡那样常常衣食无着。

  于是在第二天,黄德俊辞别了家乡和亲人,带着他年仅15岁的小弟黄彩,踏上了应征道路。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,他们来到了江西龙南招兵处,报了名。
跟着大部队,黄德俊步行至江西九江接受集训,与小弟黄彩一同编入19路军第60师第3团第3营第9连,并开始了紧张的军事训练。
当年才十八九岁的叶青,见黄汉廷回乡招兵,就应招从军,被编入357团3营8连。

  后成为中尉附官的曹学容比他们更早参加了十九路军,早在1930年夏天,他就在江西龙南随军,编入黄汉廷招募的补充团,在团部当服务员。
经过两年的招募,黄汉廷招募了数百名和平籍士兵。据曾任和平县首届政协常务副主席的罗秋云的文章,这个数字是五百余人。
五百和平勇士集结完毕。
时任19路军60师第119旅第357团上校团长的黄汉廷,率部驻防于苏州、无锡、常州一带。

  叶青后来回忆,357团多是广东人。3营是和平人占多数,营长是和平贝墩人周刚如。8连差不多全是和平县人。一营有300多人,一连人数为一百多人。

  体格健壮的叶青,当了半年多兵后,被升为副班长。

  1931年“九·一八”事变后,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在赣州体育场举行全军誓师大会,军长蔡廷锴作了动员抗战的讲话:“国难当头、外侮日迫,山河破碎。我军人,卫国守土有责,应抓紧苦练杀敌本领,随时应召歼灭入侵之敌,报效祖国。”

  怀着救国之心,五百和平勇士日夜苦练杀敌本领。

  1932年1月28日深夜23点30分,日军在闸北天通庵路突然向十九路军翁照垣部袭击。我驻军依照总部23日下达的密令第2项“如日本军队确实向我驻地部队攻击时,应以全力扑灭之”的规定,当即给予还击,发生猛烈巷战。此时日军用铁甲车20余辆为前导,兵分5路从闸北各马路口进犯。总部接到报告后,蒋光鼐、蔡廷锴、戴戟3人星夜步行经北新泾到达真如车站,设立临时指挥部,依照原定计划,以电话命令后方部队迅速成向上海推进。29日天亮,日本飞机便出动助战,在闸北、南市一带狂轰滥炸,战火逐渐扩大。但在我军坚强抵抗下,敌军各路进攻均被击退。

  驻沪19路军将领随即通电全国,表示誓死保卫国土:

  “暴日占我东三省,版图变色,国族垂亡。……炮舰纷来,陆战队竟于28日夜12时,在上海闸北登岸袭击,公然侵我防线,向我开火,业已接火。光鼐等份属军人,惟知正当防卫。捍患守土,是其天职,尺地寸草,不能放弃。为卫国守土而抵抗,虽牺牲至一卒一弹,绝不退缩,以丧失中华民国军人之人格。此物此志,质天日而昭世界。炎黄祖宗在天之灵,实式凭之。十九路总指挥蒋光鼐、军长蔡廷锴、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叩。”

  通电发出的同时,黄汉廷奉命率357团赶赴前线,在大场镇构筑工事,并担任浏河的警戒。

  和平五百勇士,随军出征。他们已抱定必死之决心,踏上战场。

  坚强忠勇,血战上海滩:拼死守土的33天

  1932年的1月28日,农历腊月二十一,战斗打响。

  虽然兵士多于日军,当时的中国军队武器太过落后。所以,对这场战役,日军是极其自信的。自负于精良装备的海军陆战队盐泽少将,放言4个小时攻占上海。

  我们盘点一下双方的战斗力:日军方面,驻上海有海军陆战队1800余人,武装日侨4000余人,共约6000人,有飞机40余架,装甲车数十辆,另有海军舰艇23艘,游弋在长江口外和黄浦江上。不久后,日本继续增兵上海。
中国方面,有担负沪宁地区卫戍任务的十九路军3个师共3.3万余人,第60师、第61师分驻苏州、南京一带,第78师2个旅驻守上海,以落后的武器,在总指挥蒋光鼐、军长蔡廷锴的指挥下奋起抗战(数字来源于上海淞沪纪念馆网站)。
黄汉廷率上校营长周刚如等和平勇士及其他将士,于29日奉命率部调赴前线增援,在大场、燕毛湾一带,沉着应战,冲锋肉搏,杀得敌人连连溃退。

  在激战中,黄汉廷的大衣被日寇子弹打了个洞,人幸未受伤。

  2月4日,日军开始了第一次总攻,战火蔓延到江湾、吴淞一带,各线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

  阴险的日军还派出日本便衣队四处杀人纵火,上海市民被害者不计其数。

  2月6日,日军续调4000人到沪参战,发动第4次总攻。闸北、八字桥、江湾一带战事激烈。

  20日,日军于上午7时20分下总攻击令,海、陆、空军全力向吴淞、江湾、庙行、闸北进攻,先用大炮分别向江湾、庙行等我军阵地猛轰,然后步兵协同坦克部队,直逼张华浜、杨树浦一带。

  22日,日军第9师师长植田谦吉亲自指挥作战,以步兵数千人配合飞机、大炮、坦克,向我方阵地凶猛进攻。黄汉廷所在的357团,调防江湾,死守前线。

  战场上你死我活。25日,在黄汉廷的指挥下,中国军队用地雷炸毁敌军战车多辆。趁硝烟弥漫之际,曹学容等和平勇士,冲锋陷阵,与鬼子进行肉搏。就这样,战斗持续了5天,7连连副黄振民、列兵曾娘金殉国。将士们抱着以死报国之志,以血肉之躯,保住了江湾阵地。

  2月27日,日援军到沪。

  29日拂晓,日军白川司令部署发动新的总攻,以数十门重炮作掩护,数十架飞机助战,步兵千余人,陆空夹攻,向我阵地猛冲,包抄我军后侧。情势危急,我军撤至钱家荡、沈家宅抵抗。

  眼见中国军队如此顽强抵抗,日军于是派数十架战斗机投下了大量炸弹和燃烧弹,炸毁焚烧我军防御工事,并以机枪扫射,掩护步兵向我阵地猛冲。

  中国军队早有准备,见炮火太猛,如果贸然冲上去,不过是白白牺牲。于是在战壕中埋伏不动,等敌人接近时,由敢死队员跃出战壕,白刃相接。激战至天黑,敌人无法得逞。

  在八字桥处,日军以9辆坦克掩护其1000多步兵,由水、陆路猛攻,357团3营9连的兵士浴血应战,与敌展开肉搏,敌人也伤亡过半,阵地6次易手。敌联队长村崛被击毙。

  经过数日恶战,黄德俊所在的第九连,已只剩下八九名官兵,曾在一天之内,升补排长3名,最后几乎全连牺牲。

  9连连长黄瑾,在坚守阵地的战斗中,被猛烈的机枪击中臀部,倒在战壕里。黄德俊见连长倒下,心急如焚,赶紧前往救护,但他刚到连长身边,就被机枪射中,右肩中了数弹,倒在血泊中。这时候,又一发炮弹落到黄德俊身边,也许是上天护佑,这枚炮弹没有爆炸。受伤的黄德俊由于失血过多昏死过去,后被送往后方医院救治。

  黄德俊不知道的是,当时黄瑾受伤后,战友多次要他下火线包扎伤口,因战况紧急,黄瑾拒绝退下火线。他一边自己包扎伤口,一边指挥作战。正当他再次冲锋陷阵时,不幸连中数弹,战死沙场,年仅40岁。

  勇猛的叶青,在冲入日军阵地后,被日军手雷炸断了右脚。

  3月1日,侵沪日军8万人发动总攻,攻占浏河杨林口、七丫口等地。357团担任广肇山庄至竹围墩方面的固守任务。上午8时左右,十架敌机飞临我阵地上空盘旋投弹,继而施放白烟为信号,指示其海军炮舰、陆军各式大炮对我阵地猛烈炮击,步兵继而攻击。中国官兵拼死抵抗,不惜以死殉国。激战至下午3时,国军预备队都已用尽,而此时,敌人又增加了三四千人的兵力,向我军猛攻。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,第5团派来一营兵力协同作战,敌被击溃。

  3月2日,国军因援军不继,被迫从上海撤退至南翔、昆山第2道防线。淞沪地区被日军占领。

  此役,357团伤亡惨重,壮烈牺牲的官兵105人(其中和平县牺牲50人),占60师阵亡官兵的28%。

  此役,十九路军广大官兵前仆后继,浴血战斗一个多月,打死打伤日本侵略军1万多人,迫其三易统帅,数次增兵,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。参与了淞沪抗战的曹学容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回忆,“这一战绩,是我军在武器弹药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,以勇敢机智取得的。”

  因为黄汉廷的得力指挥,蔡廷锴将军下令褒奖了他。357团也被记大功一次,颁授宝鼎勋章一枚。

卫国勋绩,永著史册:勒石纪念抗战死难将士

  黄德俊受伤后,因是战时,到过八九家医院治疗,伤愈后,又辗转来到广州一家医院。有一天,恰逢旧日战友,两人悲喜交加,心情难以言状。几天后,在淞沪抗战中活下来的时任司务长的周刚如,到医院给伤兵发饷,却没有黄德俊的名字。于是黄德俊去找他,周刚如赶紧带他去见上级领导余附官,余附官告诉他,上海战斗结束后,部队清点人数,因一直没找到他,就以为他在战场上牺牲了,于是就将他的档案寄回和平了。

  知道黄德俊并未阵亡,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军部评定他为二等残废军人,并颁发了淞沪抗日纪念章和伤残军人证书。黄德俊于是在广州休养,军部按月发给抚恤金。

  2年后,黄德俊复员回到和平。他特意去瞻仰了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,果然在碑上见到了自己的名字。抚着碑上自己和昔日战友的名字,战友们鲜活的面容似又在眼前闪现,黄德俊心潮澎湃。

  这个纪念碑,是1933年春、夏之际筹建的。

  淞沪战事告终,为缅怀先烈,记录当时“血肉横薄,慷慨殉难情形”,黄汉廷和周刚如倡导全县绅民捐资,在同年仲夏,建起淞沪抗日和平籍烈士纪念碑陵园,占地百亩。黄汉廷和周刚如俱各有撰文,黄汉廷文刻石、周刚如的《淞沪抗日和籍烈士殉国事略》等物今俱存。

  文革期间,陵园遭受严重破坏,碑名和题词被凿,碑石被挖走。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邑人呼吁修复。后于1995年8月修复,塑回原碑名和题词,改用4块大理工重刻碑文和烈士英名。

  83年后,今仍健在的老兵黄胜庸,还常常回忆起当年的战斗情形,和那些与他一同战斗的生死同袍们。数十年来,他年年都在这个纪念碑前,抚碑追缅战友。今年110岁的黄胜庸,已是这场战斗的最后一个健在的和籍老兵。

  (黄德俊、叶青、曹学容等人的情况,以及淞沪抗战相关史料,主要来自《和平文史》第8辑、第12辑、上海淞沪纪念馆网站。)

  为了纪念那些和平籍的铁血勇士,1933年5月,十九路军团长黄汉廷和3营营长周刚如倡议全县各界捐建了这座“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”。本报记者冯晓铭摄

  和平籍“一二八”淞沪抗日烈士英名录

  连长:黄瑾

  连附:黄振民

  代连附:王标

  上士班长:陈添元

  中士班长:曹雄、吴盛尧、黄玉阶

  下士班长:刘德、徐定远

  列兵:徐木林、徐明元、徐汉洲、徐声标、徐明华、刘云清、郑振湘、徐国基、徐南扬、巫标、张立胜、李廷芳、石得胜、徐维翰、林凤鸣、罗成标、刘章甫、凌乐平、林丙廷、林云廷、叶廷忠、陈金章、陈才、吴煊、陈汉、刘绍光、黄德材、黄鸿基、叶青盛、黄桂标、黄德标、袁英雄、袁宪、张允、吴少平、黄永、吴福才、吴益云、曾娘金。

  以上48人。

  列兵肖亚彬、黄李胜,今葬广州“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”。

  (名录转引自《和平文史》第十二辑)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Baidu
map